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景岳全书方剂大全 > 第35章 杂证谟暑证(第4页)

第35章 杂证谟暑证(第4页)

王节斋曰∶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伤气,宜补真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

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痢,痰滞呕逆,腹痛泻痢,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

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治法不同。若吐泻,脉沉微甚者,不可用凉药,可用

附子大顺散,或附子理中汤加芍药。若夏月多食冷物,及过饮茶水,致伤脾胃,则吐泻霍乱。故治暑药多宜温脾消食。治湿利小便,医者要识此意。

薛立斋曰∶按东垣先生云∶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得之者,

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烦热无汗,为房室阴寒之气所遏,使周

身阳气不得伸越,以大顺散热药主之。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

必苦头痛,躁热恶热,肌热大渴,汗泄懒动,为天热外伤肺气,以苍术白虎汤凉剂主之。

若人元气不足,用前药不应,宜补中益气汤主之。大抵夏月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若人

饮食劳倦,内伤中气,或酷暑劳役,外伤阳气者多患之,法当调补元气为主,而佐以解暑。

若中暑,乃阴寒之证,法当补阳气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姜、桂、附子之类,此推

《内经》舍时从证之良法也。今患暑证殁,而手足指甲或肢体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温补

其内,而泛用香薷饮之类所误也。又曰∶前证当分别中暑、中,脉虚、脉沉,无汗、

有汗,发热、不热,作渴、不渴,或泻、不泻,饮寒、饮热。辨其阴阳虚实,不可泛投寒凉

之剂。盖谓夏月伏阴在内,古人用附子大顺散之类,温补阳气,厥有旨哉。何今人之老弱,

至夏月患食少体倦,发热作渴,或吐泻腹痛头痛诸证,反服香薷饮,复伤元气,无不招引暑

证,以致不起。至若清暑益气汤内用泽泻、苍术、黄柏之类,必审其果有湿热壅滞,方可用

之。否则反致亏损其阴,用当审察。

暑证论列方

属性:理中汤(热一)理阴煎(新热三)柴胡白虎煎(新散十二)益元散(寒百十二)玉泉散

(新寒十五)竹叶石膏汤(寒五)养中煎(新热四)温胃饮(新热五)四柴胡饮(新散四)

胃关煎(新热九)佐关煎(新热十)大温中饮(新散八)五德丸(新热十八)九气丹(新热

二三)五君子煎(新热六)麻桂饮(新散七)香薷饮(和一六九)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生脉散(补五六)小柴胡汤(散十九)清暑益气汤(和一六八)白虎汤(寒二)五福饮(新

补六)正柴胡饮(新散六)苍术白虎汤(寒二)和胃饮(新和五)一柴胡饮(新散一)白

虎加人参汤(寒三)抑扶煎(新热十一)二柴胡饮(新散二)附子大顺散(热七八)五积散

(散三九)三柴胡饮(新散三)一物瓜蒂汤(攻百五)《宣明》桂苓甘露饮(寒八)

论外备用方

属性:五物香薷饮(和百七十)十味香薷饮(和一七一)黄连香薷饮(和一七二中热)缩脾

饮(和一七三暑毒吐泻)四物地榆散(寒九六昏迷)子和桂苓甘露饮(寒九虚热渴)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