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大明秋后问斩狱友是太子下架 > 第一百三十七章 流干印度最后一滴血(第1页)

第一百三十七章 流干印度最后一滴血(第1页)

中国是中国,夷狄是夷狄。

如此比汉唐更为明确的民族强调,好处也不是完全没有。

于谦有些领悟到林煜的意思了,他略一思忖后说道:“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让华夷之分变得比历朝都更为明确。由此放大到海外殖民的尺度,就是海外移民始终都无法被当地的土民所同化,而当地的土民同样也很难被汉人移民同化。”

“这就是两支被“民族国家’所分开的民族群体,他们虽然共同居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但在土民眼里,汉人移民是外族,而汉人移民同样视土民为蛮夷,二者必定水火不容。”

水火不容的结果,要么水被火彻底烧干,要么火被水完全扑灭。

如此就是长期且连续的民族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战争。

这样的复杂环境下,除非有一天汉人移民能把殖民地土著全部干掉灭族,否则他们是没有任何余力,用来建国独立摆脱大明控制的。

“只要作为本土的大明不灭亡,那以华夏为精神核心的‘民族国家’,就会持续性的影响海外的汉人移民,让他们几乎不可能与殖民地的土著相互融合。”

林煜一脸平静的说道:“海外的汉人移民与殖民地土著无法融合,而汉人移民又必定会持续性的对殖民地土著,进行财产、土地乃至人身上的掠夺。”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二者之间的民族仇恨。”

“所以殖民地的汉人移民,只要一天没有把所有土著全部灭族,那就始终无法摆脱大明本土的控制。”

这么说可能还是有些不全面,说得再简单点就是,殖民地土著与汉人移民的民族对立,以及土地财产的利益对立。

这些海外殖民地的汉民,哪怕做梦都盼望独立自主,也会被形势逼着老实听话,从而换取本土的支持,好帮助他们对抗殖民地的土著。

而有了殖民地持续性的为本土输血,大明同样也能维持国内的稳定,并且转移本土的内部矛盾。

用后世的一句话来说:“流干印度最后一滴血之前,大不列颠帝国不会倒下!”

这是“双赢”的局面!

于谦本就有所猜想,被林煜这么一点拨,瞬间就明白理解了。

朱瞻基略微思考琢磨之后,同样很快领悟到了林煜的意思,以及话语中隐含的血淋淋的殖民残暴本质。

但二人都觉得这没什么,不让殖民地流血,难道让大明自己放血?

总而言之,因为大明本土的存在,所以华夏为精神核心的民族国家,就能一直保持存续。

而有了民族国家作为殖民的精神内核,那大明的海外殖民活动,就会始终被束缚在同一个“华夏”的民族国家圈子里。

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殖民地被大明彻底榨干之前,大明都可以一直靠着殖民地输血,来延续国祚和转移矛盾。

而海外殖民地同样也依托“华夏”这个民族国家,来保持自己在文明上的独立性,不会被殖民地的土著所同化,同时又持续性的对外殖民扩张。

这种两边“双赢”的良性循环,在殖民地的血被放干前,或者大明本土出现亡国危机前,都不会出现什么太大问题。

不要问为什么英国人最后失败了,应该问的是法国人为什么成功了。

而且英国也没有完全失败,他们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