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民国大文豪林子轩 > 第262章 永乐大典中的新发现(第2页)

第262章 永乐大典中的新发现(第2页)

然而,李斯年并没有舅舅那么深厚的经学底蕴,他瞪大了双眼,仔细地看着书页上的文字,却怎么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他只好问道:“真的吗?那可是太了不起了!您都发现了些什么呢?快跟我说说。”

王国桢指着开篇处“教世子”下面的那双行朱笔小字,一字一句地向外甥介绍。

“斯年,你仔细看这里,有详细的标注,这部分文章分别摘录了汉代郑玄的注释、唐代孔颖达的疏解、宋代朱熹的《朱子语录》、魏了翁的《礼记要义》、卫湜的《礼记集说》、陈栎的《礼记详解》、宋末元初陈澔的《礼记集说》、黄震的《黄氏日抄》,以及元代彭廉夫的《纂图注义》等众多书籍的注文。

我为了弄清楚这些标注的出处,不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还特地找了几位对《礼记》颇有研究的老朋友一起探讨。

你知道吗?在这其中,元代的彭廉夫所着的《纂图注义》、陈栎的《礼记详解》,还有朱申的《礼记句解》等书籍,原本都已经失传了。

没想到,在这本《永乐大典》残册里面竟然还能找到它们的蛛丝马迹,这真的是太让人惊喜了。

另外,这里面还辑录了吕祖谦的《礼记音点旁注》、史駉孙的《经义》中的几条引文,这些都是之前我们所不知的佚书内容,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说到这里,王国桢不禁感慨万分:“从古至今,无数的学者大儒们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智慧,着书立说,用汉字书写记录下来的文献资料可谓是浩如烟海。

然而,能够一直流传至今的却寥寥无几。

在文献的流传过程中,‘失传’和‘散佚’的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特别是在宋代以前,印刷术并不发达,书籍的‘散佚’情况尤为严重。

再加上战乱频仍、朝廷禁毁、学术淘汰以及自然因素等多种原因,历代以来‘散佚’的事件层出不穷。

即使那些有幸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很多也是残缺不全的。”

他顿了顿,又继续说道:“像《青囊书》、《太公兵法》、《连山易》、《山海经》、《太平要术》、《黄帝外经》、《六国史书》、《鲁班书》等等,这些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珍贵文献,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之中。

这实在是太可惜了,所以每一本古籍的失而复得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华夏历史,源远流长,不乏文风鼎盛的盛世,但是同样的文化浩劫也是不断。

隋代的秘书监牛弘曾经将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移都、惠怀之乱、侯景之乱这五次造成书籍大量散佚的重大事件称作是‘五厄’。

到了明代,文献学家胡应麟又在此基础上添上了隋末动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难、蒙元南下等五次事件,凑成了‘十厄’。

而建国后,浙江大学的祝文白教授又总结了元至民国期间的五次文化厄运,包括李自成起义、绛云楼失火、清高宗焚书、咸丰朝的内忧外患以及抗日战争等,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十五厄”。

这些文化浩劫,无情地摧毁了无数凝聚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典章文献,使得华夏文明的传承历经了无数的磨难。

喜欢民国大文豪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民国大文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