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完蛋陛下这是要白嫖我笔趣 > 第123章(第1页)

第123章(第1页)

第123章

梁焕坤等队员们迅速挑选了各自所需的装备,并决定下一步去热兵器研究所获取更多必要的物品。面对项协宏对于研究所内的疑惑,梁焕坤解释说,虽然火药制造工作已经暂停,但研究所中仍保留着一些至关重要的防护器具。鉴于此次任务的极端危险性,他们计划为项协宏配备若干防身利器,具体是什么尚待揭晓,唯有亲赴研究所方能知晓。就这样,一行人满怀希望与期待,继续他们的筹备之旅,决心以坚定的决心和勇气,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切挑战与未知。

收拾妥当后,一行人仿佛从地底悄然冒出的幽灵,穿越繁华喧嚣的市井街头,径直朝那座承载着历史余温与火药气息的热兵器研究所进发。这所研磨时光、积淀硝烟的地方,自林小风踏入其门扉那一刻起,便在心头刻下了重任之印痕,起初以钻研炽烈如火的炸药为基石,而后逐渐转向打造能夺人性命的艺术级火器。

众人终于抵达研究所门前,只见大门豁然洞开,犹如吞噬岁月的一张大口,而内里的景象并非想象中的忙碌与嘈杂,只有寥寥数人悠然其间,或嬉戏玩闹,或漫无目的地游荡其中。这其中一名男子引起了项协宏的注意,此人便是胡一默,梁焕坤昔日同窗好友,学业平平,时常以涂鸦消遣光阴,勉强毕业却在此处担任要职,让人不禁为之愕然。

胡一默见项协宏等人出现,先是愣住片刻,随后惊喜交加,他快步上前询问来意。项协宏毫不掩饰,直言此行目的乃是取物事,而胡一默误以为是关于拨款问题,脸上的期待瞬间化为了失望,如同即将燃烧的火焰被冷水泼灭。

梁焕坤适时插话解惑,提及老爷林小风进京之后已暂停对研究所的资金供应,因此此处并无财力进行新的火器研发,只能对着图纸空想设计蓝图,满心无奈。胡一默听闻此言,更是苦不堪言,详尽诉说了经费短缺所带来的困境以及人力被大幅度抽调的现状,恳切请求项协宏向老爷求援。面对胡一默的诉苦,项协宏心中稍显困惑,他认为只要有笔墨纸砚和智慧,理论上就足以进行研究,一旦成果展现,老爷定会资助后续制造。然而,胡一默犀利地指出枪管制作所需的巨额耗材、精湛铁匠技艺及优质钢材采购的困难,以及人员培训投入的巨大成本,并透露新开设的水利工程分走了大量资源,使得原本捉襟见肘的研究所在困顿中挣扎,愤慨之情犹如暗流般在他的话语间涌动。

项协宏听罢深感无力与无奈,对于经费问题更加疑惑重重,但终究答应尽力帮助争取人力资源。胡一默则焦急万分,极力强调经费对于研究所的重要性,认为无论是此所还是其他科研机构,都是依靠经费支持才能孕育出创新灵感的种子。项协宏听到这里,内心恍然大悟,赞同了胡一默的观点,并承诺会将此事禀告老爷。

三人一同步入研究所深处,项协宏的目光被墙上陈列的各种奇异管状模型吸引,尽管他不明其精密原理,却能深深感受到它们散发出的独特韵味与沉甸甸的历史重量。胡一默解释道,这些模型皆根据老爷梦中的启示制作而成,但实际上多数仅为徒有其表的外壳。接着,胡一默展示了他们研制的火绳枪,自豪宣称其威力巨大,然而梁焕坤直言不讳,指出火绳枪的实际效能远逊于传统的弓箭,且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梁焕坤亟需的是能够连发的手铳以便执行护卫任务,对此,胡一默一时尴尬不已,试图推荐他们正在研发的二代燧发枪,但梁焕坤对这款新品同样表示不满。

项协宏察言观色,内心渐渐泛起了不安,暗自思索或许不宜在此久留,担心本为护身用具的火器反而成为潜在的隐患。他疑虑二人是否因过去的严苛教诲而心生怨恨,却又无法确定。然而,此刻他已没有退路,只得硬着头皮继续深入探究,期望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线索。

胡一默见项协宏面露焦虑,忙不迭地安慰道:“先生无须焦急,既然已经来到此地,且先放宽心!我这就为您取来所需之物。”说罢,他疾步如飞般离开那展示火器的角落,短短片刻后便捧着一只精巧的木箱快步返回。众人围聚过来,待胡一默轻轻启开箱盖,只见里面赫然堆着一堆干草,以及三件奇特的器物。胡一默小心翼翼地拿起其中一件,向在场者一一展示并详细解说:“这是梁焕坤先生曾提及的连发手铳,虽仅能连续击发三次,相较于燧发枪略显逊色,但因其小巧轻便、便于隐蔽携带,实为贴身护卫的最佳武器选择!”

梁焕坤闻听此言,眼中顿时闪烁出炽热的光芒,他仔细打量着手中的连发手铳,确认这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兵器,并追问其是否已达到可实际使用的标准。

胡一默神色严肃地点了点头,坦诚告诫:“其实这款手铳尚未完全符合老爷近乎苛刻的标准,尚存在换弹速度慢等缺陷。目前预装的三发子弹在紧急情况下可提供一定的自保能力,理论上可以增加载弹数量,然而过多则会导致故障频发,我们至今还未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不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能够稳定连发三枪已是极限,而其造价更是高达六百两白银。”项协宏听闻如此高昂的价格,再看手中短小敦实的手铳,心中稍感宽慰之余又关切询问起它的安全性问题。

胡一默耐心解答:“器械本身无法确保绝对的安全性,但这款手铳特意加厚了枪管,大大降低了炸膛的风险,至于卡壳的问题虽然难以彻底避免,若随身携带多支以便随时更换,足以应对突发状况。”

梁焕坤对手铳表现出极高的推崇和期待,甚至幻想未来能够研发出一次性连发三十次的利器,届时将无人能敌。于是他请求亲自试射检验其威力,若满意,则有意全部购入。胡一默遗憾表示现存仅有四支手铳,愿意尽数奉上。同时他又提醒大家,研究所因经费短缺,火药存于地面研究所,试射时务必避开京城人口密集区域,以免引发意外事故。

项协宏接过手铳,细细摩挲其沉甸甸的质感。随后,胡一默又从木箱中取出一个大木盒,面对梁焕坤的好奇眼神,他带着得意的微笑揭示了其中的秘密:“这是地雷,内置触发机关,一旦有人踩踏便会引发爆炸,被炸者几乎难逃厄运。虽然需要手动装填火药,主要用于防守,但如果配合绊索使用,也可实现远程遥控引爆。老爷还未能亲眼见识过这样的宝物呢。”

梁焕坤听完之后精神振奋,连连赞叹地雷的实用性,并设想在猎虎或特殊场合或许能派上大用场。胡一默苦笑着回应,新近研制的地雷结构相对简易,制作成本较低,除火石、火药外,主体由木材制成,内部填充碎石铁片以增强破坏力。

梁焕坤认真端详着木盒,笑言在城市布设此类地雷恐有诸多不便,胡一默幽默地在木盒上题写“你敢踩一下试试”几个字,戏谑之中透露出其独特而巧妙的用途。最后,胡一默取出一把看似平常的匕首,进一步解释道:“此匕首外表普通,实则暗藏玄机,内置微型枪机,只需轻轻扣动扳机,就能瞬间发射致命的弹丸,在近身搏斗中出其不意,攻防兼备,与手铳及地雷相互补充,确保安全无虞。”

项协宏对这些创新成果深感敬佩,决心全力以赴争取朝廷对热兵器研究所的资金支持。他逐一审视了这些新颖独特的武器后,满意地点点头,而胡一默则满怀期待地等待他的评价。项协宏总体认可了这些研究成果,并计划首先熟练掌握手铳的使用方法,同时深入调查南方盐产区的实际情况,做好充分准备后再行出发。提到在外行走的身份掩饰,项协宏建议他们对外宣称自己是“锦衣卫”。胡一默和梁焕坤一时不明所以,项协宏则直言不必深究,只需牢记这个身份即可。

三人达成一致意见,决定暂不急于出行,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再踏上未知的征途。在等待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改进和完善手中的武器装备,以期在未来的挑战中抢占先机,从容应对各种危机。

林小风,那位肩扛革新大旗的志士,与李德贤并肩巡行于正处于建设尾声的纺织厂。荀浏一案已交由县内才情出众且兼具商业智慧与非常手腕的项协宏全权处理。尽管项协宏在武力方面稍显欠缺,但在理论与实战上的造诣却令人钦佩不已。此刻,林小风心中牵挂着这座纺织厂的重大使命,它的诞生源自公主的倡导,旨在满足京城百姓抵御寒冬的需求,并借此契机推广先进的大型纺织机技术。毕竟,京城作为靖江乃至全国经济的核心枢纽,任何新事物在此地扎根繁盛,必能引领天下风尚潮流。

纺织厂的建设蓝图已然绘就,女工们整装待发。目前尚需购置基础设施及完成宿舍装修工作。厂址开阔平坦,遵循流水线作业原理精心规划布局,从纺纱、织布到缝纫各环节紧密相扣,所产出的大尺码衣物恰好贴合民间崇尚宽松舒适、便于劳作并易于传承给后代的服饰传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厂内特别设立了员工宿舍,宽敞明亮,八人一间,生活设施完备,相较于一般的大学宿舍更为宽敞豪华。宿舍周边还专门规划了晾晒区、休闲区域,井水供应便利,食堂提供免费餐饮服务,甚至还设置了育儿所,计划聘请教书先生教导幼童,以解决众多早婚育子、夫婿外出务工的女工实际困难。

原料库与成品库的运输事务则委托男工负责。林小风步步为营地巡视全场,对每一处细节都细致入微地审视,确信整个建制滴水不漏。随后他询问李德贤对于纺织厂建设体制的看法。李德贤在赞赏之余也流露出一丝疑惑,直言如此周全且略显奢侈的安排是否必要。对此,林小风耐心解释道:招募女工并非易事,唯有提供优厚待遇才能吸引她们投身于此行业。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与男工相比,女工薪资虽低廉四分之一,其工作效率却相当甚至更高。李德贤听后深感震撼,不由得提及为何报社不用女记者以节省开支,林小风淡然回应,指出女性从事记者职业者稀少,且多数闺秀不愿抛头露面于公众视野之下。

两人深入交谈的过程中,林小风透露了纺织厂未来不仅限于销售布料和衣裳,还将积极推广新型纺织机。面对李德贤关于为何要在京城售卖纺织机从而可能影响自身利润的疑问,林小风阐述了长远利益观,强调推广新式纺织机有利于国家民生福祉,最终将促进整体产业链的升级发展,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李德贤回想起林小风曾在阳曲县也曾讲述过类似道理,尽管当时受到诸多质疑,但如今看来,其中蕴含的深远意义逐渐明晰。

林小风进一步提出,在纺织厂正式运营之前,拟召集全城布商大会,收购他们的存货,避免市场价格骤降冲击市场秩序,造成商户受损。同时利用商户原有的销售渠道,共同铺设货物,构建双赢格局。李德贤对所需巨额资金表示惊讶,林小风经过核算,估计大约五六万两白银足以应对,并着重强调此举是为了确保京城布市平稳过渡,同时保障新厂产品的竞争优势。最后,林小风决意以私人资金进行投入,目标在于为靖江百姓谋福祉,确保市场上衣物质优价廉,真正惠及广大民众。这一决定,无疑体现了改革者林小风那胸怀壮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风貌。

七日之后,那座承载着无数家庭希冀的纺织厂即将揭开序幕,而所有被录用女工的名录及其居住地,如同生命线般详尽地镌刻在了北廊日报上。林小风亲自引领一队环保队员,他们犹如春风拂过田野,挨家挨户送达上工的通知单,每一份通知都是一份改变命运的邀请函。

在这群收到通知的妇女中,有一位名叫辛雅静的妇人尤为引人注目。一个月前,在北廊纺织厂招募女工的消息传遍乡野之际,尽管邻里间议论纷纷,有人指责女子抛头露面有悖传统,有人担忧家中琐事无人料理,甚至有人揣测纺织厂暗藏阴谋,企图利用她们廉价劳力。然而,面对信誉卓著的北廊日报和自家困苦的生活现状,辛雅静咬紧牙关,决心报名应聘,以期换取生活的转机。

面试过后,辛雅静始终未收到回复,周遭人的冷嘲热讽与质疑声浪愈发尖锐,如秋风扫落叶般刺痛她的心扉。即使如此,她依然选择沉默承受。就在这压抑得令人窒息的日子里,一个出乎意料的午后时分,一名陌生男子踏上了她家门前的小径,带来了明日即可赴厂工作的消息,并亲手递上象征其新身份的工牌,要求她按时报到。辛雅静接过工牌,惊讶之余又带着一丝抑制不住的喜悦。

傍晚时分,辛雅静的夫君从田间劳累归家,见炊烟未起,心生不满。当得知妻子将在次日前往纺织厂工作时,他先是愕然,仔细审视工牌后,脸上紧张的神色逐渐舒展开来。他的内心深处,那些关于纺织厂的种种流言蜚语——诸如被骗无工钱、遭扣留被迫劳动等——如同乌云笼罩心头,担心这些苦难会牵连到无辜的孩子。然而,现实的困境逼迫着他不得不面对:家中的生活日益艰难,妻儿眼巴巴的眼神充满期待。最后,夫君出于对家人安危的关心,虽心存疑虑,却也只能忍痛点头同意辛雅静去纺织厂做工,反复叮嘱她在遇到任何异常情况时务必迅速回家。

次日破晓,晨光熹微,辛雅静怀抱尚在襁褓里的幼子,心中满载希望与不安,毅然踏上了一条崭新的生活轨迹。夫妻二人深知世道艰辛,但他们仍旧寄望于这座纺织厂能带来转机,期望它能解决医药费的难题,让孩子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虽然夫君对于朝廷官员抱持戒备之心,但辛雅静却深深记住了林大人曾经的教诲:“只有拼搏才能赢取未来”,她坚信唯有勇往直前,努力奋斗,才能真正改善家庭境况。于是,她怀揣这份坚定信念,义无反顾地步入那个充满未知挑战的世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励志篇章。

次日黎明微曦,辛雅静怀抱稚子,肩挑竹篮,踏上了一段未知的人生之旅。由于尚未得知具体的开工时间,她效仿夫君在农忙时节寅时即起的习惯,早早地踏出了家门。在这片百姓生活遵循自然节奏而非机械刻板的作息的世界里,天未破晓而起身劳作,夜深人静才归家歇息的人们比比皆是,他们为了家庭生计,无不全力以赴,竭尽全力。

竹篮中盛放着简朴的餐食与孩子的玩具,辛雅静的心绪犹如江河泛舟,在对未来的憧憬与忧虑之间波澜起伏。行走在晨雾弥漫的小道上,她偶遇同样赴纺织厂做工的女工们,她们也都背着自己的孩子结伴同行。尽管大家对于前行的方向都不甚清晰,只知道目的地位于城北,只能沿着宽阔的官道摸索前行。

途中,路边突现一块引人注目的路牌,多数女工因不识字而无法辨认其意,唯有辛雅静凭借所学知识,勉强识别出那似乎描绘的是织机及手工符号的形象。一时间,众妇人围观探讨,纷纷点头称是,认定这路标确是在指引她们前往纺织厂,于是众人精神振奋,步伐也随之加快。沿途每隔约二百步就能见到一块相似的标识,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她们,直至她们抵达北廊纺织厂的大门前。

此刻,虽然工厂大门紧闭,门外却已聚集了众多等待开工的人们,喧闹声如集市般嘈杂纷扰。辛雅静抬头看向那镶嵌在大门上方熠熠生辉的“林府”二字,眼中闪烁着希冀的光芒,期待着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画卷。

与此同时,林小风从沉睡中被唤醒,婢女林桃花提醒他今天正是纺织厂开张的日子。林小风尚处在半梦半醒之间,昨晚为研究事务熬至深夜,此时仍显疲态。匆匆梳洗完毕后,两人登上马车,向着工厂疾驰而去。

行车路上,林桃花无意间提及昨晚的一场梦境,言语间的暗示让林小风略感尴尬。马车在崎岖不平的路上颠簸前进,终于临近工厂附近,只见女工们已在门口耐心等候,她们脸上交织着期待与疲惫之色。人群中,辛雅静抱着孩子独立于侧,惊喜地发现远处一辆马车正疾速驶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