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宋时归小哑巴是什么人 > 第二卷 汴梁误 第一百五十九章 风起一(第2页)

第二卷 汴梁误 第一百五十九章 风起一(第2页)

河东路文武两途来的奏报,是两日前传到汴梁的。韩世忠与本路驻泊禁军副总管江伟联衔奏报先至,河东路抚帅吴敏的正式奏报后至。

其实在前些时日,都门当中已经收到些风声了。吴敏对付神武常胜军是大家都默许之事,朝中没一个人会在这上头寻吴敏的不是。激得军心有些不稳,在边地生出一些事端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朝中诸人,很有默契的并没有太当一回事。无非就是些外敌入寇,借贼自重的故智罢了。大家和西军打交道这么多年,在这上头早就锻炼得心理坚强万分。比起西夏还算是个窃号敌国而言,辽人余孽,这又算是个什么东西?还能吓到当道诸公不成?

而且诸人还有些期待神武常胜军将事情闹得更大一些,等到彻底失却圣心。就是自取灭亡了。神武常胜军垮台,也必然牵连到那南来子。都门当中,对他恨得牙痒痒的人,可是不在少数!

南来子一倒,又要牵连到嘉王赵楷。这又是一番绝大的政局文章。再加上那南来子手中掌握的大利————这才是军国大事。河东边地,就是真有辽人余孽,真打破了个把州县,又算得了什么事情?

有资格参与此局的诸人,人人都在暗自观望,私下往还奔走。感觉不妙的嘉王赵楷,干脆就绝了和萧言的联络,闭门在自家王府,苦思如何能从此次事中脱身。还有些人摩拳擦掌,商议着如何瓜分萧言手中掌握着的巨大财源。

就没有一个人想着行文河东路,让他们切实回禀。边地有警之事到底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犯边贼寇虚实如何?主事之人号称大辽蜀国公主,其情确否?神武常胜军到底是因兵心散乱,不肯出力而败退。还是有纵敌情状?女真也随之入寇,这个更要紧的消息,是不是着实?

经过赵佶即位以来变本加厉的党争,空前混乱的行事。大宋作为一个帝国,正常应对突然事态的机能,几乎都告瘫痪了。更不必说最为让人触目惊心的就是,现在作为大宋最高军令兼军政机构,西府枢密院,从枢密使到枢密副使再到枢密院都承旨,一路的空缺下来。就算有个枢密院副都承旨萧言,也管不了枢密院的事情!

这种足堪让有识之士一哭的麻木状况,直到两日前奏报不祥的传到都门,才告结束。

都门中枢诸公乃至几乎都不知道河东有事的圣人赵佶,这才彻底被惊动。

边地州县陷落,已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神武常胜军三关守军被围,存亡不知。因粮运不济,代州大营神武常胜军守军一直溃退到太原府才算站住脚。当然韩世忠打着的是就粮名义,并没有将朝廷断全军接济说破,可字里行间怨气也再明白不过。

河东路的中流砥柱太原重镇,居然也自乱起来。太原府城中有安抚使,有运使,有仓使,有宪使,有驻泊禁军,有弓手土兵,有团练强壮。居然连治安都维持不了!损失财货不计其数,伤亡数百人。几处屯粮被烧毁(这是提举常平使眼看要用兵动支河东路向来积储,其实早就亏空,趁着太原府之乱正好冲帐。)

要不是神武常胜军正移营太原府就粮,奉命入城平乱。却有一直入侵辽人余孽或者女真军马游骑至此,轻轻松松就夺取了大宋河东路最为要紧的河东路!

河东路再如此下去,就有可能全盘溃决。来敌不管是谁,轻松就压到黄河边上。渡过封冻的黄河就是一马平川,可直抵汴梁。

大宋定都此间,本来就是战略上最为巨大的包袱。与辽战事紧张的时侯,数次计议迁都。和辽人一旦缔盟和平,又将这事情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现在旧事再度翻拣出来,大家才手忙脚乱,发现汴梁这份繁华富贵,实在是脆弱得很!

河东事必然要应对,可是又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紧的是兵马,难道再将西军拉出来?将西军动员出来去江南平乱,最后北伐燕云。朝廷已经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大笔的资财。除了实在没兵马用之外,也是打算好好削弱一番已然有些尾大不掉的西军。

这次西军好容易挣扎回去,已经颇有些再不出陕西诸路的牢骚发出来。想再调他们出来,没有个半年一年的时间动员,想都不要想。那时候河东是个什么局面,简直不必问了。说不定来敌已经逼到了汴梁城下!

(历史上女真第一次南下,虽然是勤王,没什么条件好讲了,一切都是从简。西军也来得颇迟。也不是全军而出,最多就来了一半。女真围汴梁之后,西军才出关东而抵汴梁。女真撤围而去之后,接老爹位置的钦宗又轻易的将西军投向被围太原方向,结果一战主力败亡。女真飞快反扑,第二次包围汴梁的时侯,西军余部基本上就动员不出来了。这些余部,后来就成为南宋时期的吴家军,陕西残余地方,连同四川,就是西军余部事实上藩镇割据之地——奥斯卡按)

难道动员都门禁军?不到万不得已的时侯,朝廷诸公半点使用都门禁军的心思都没有。用这些太爷,不是御敌,是自家找死。

至于永宁军,本来实力就单薄,还在恢复当中。河北防务也是至重。抽调不出来。要是真是女真鞑子和辽人余孽一起入寇,河北诸路当面只怕还要增援大军上去!

兵马上头,想来想去还是要打神武常胜军的主意。

韩世忠的奏报当中,暗示得再明白不过。因为进驻河东以来,上下薄待。军无战心,才退保太原。要是能维持神武常胜军地位,河东事还有转圜余地。神武常胜军可以一军独自力战。成败利钝虽不敢确保,但总能阻挡来敌让其不过黄河,直抵汴梁城下。

议事诸公,都觉得丧气。虽然神武常胜军要是可用,至少能为朝廷应变争取到应对时间。可是实在没味道得很。这么一支桀骜不驯的军马,怎么也对付不了!栽在他们手中的重臣,从童贯等一路数过来,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

除了兵马,还有军费。

大宋军马,只要开兵打仗。这耗费就是天文数字。原来朝廷打发神武常胜军去戍边,就给了区区数十万贯。要是让西军上下知道,估计大牙都能笑掉。

一旦要用神武常胜军打仗,这粮饷就再不能这样应付了。

朝廷过去几年拉下的巨大亏空,还远远未曾填上。靠着萧言变着花样生财,日子才稍稍好过一点。不过对于这么一个巨大帝国而言,萧言应奉的那些财计,基本上还算是杯水车薪。在其间分润的人太多,有些赵佶收入内库也再不肯拿出。真能补贴到三司的,数目还是太小。

按照常理估计,这至少是要千万级别的军费支出。饶是河东路本地积储能贴补一点,中枢三司至少也要拿出一大半,六七百万贯朝上跑的数字。朝廷到哪里去拿这笔资财出来?但逢战事,赶印一笔新届交钞当军饷,那些军汉可是不认了。而且又要增发交钞,市面上一听到这个消息,恐怕苦苦维持住的交钞行情,也要马上崩溃了。

虽然没有现代财经知识,可这朴素的理财道理,大宋三司还是知道。不比后世据称极其有范的民国,用了那么多留学生,博士硕士德克士,可以闭着眼睛发法币金圆券。

震动之下,这应付河东变故最要紧的兵财两事,还是没有一个结果。当道诸公只有矛盾上交,等赵佶圣心独断了。

其实对于这些老狐狸而言,未尝不是将最为难的决断交给赵佶来做。自家到时候担的责任就更少一些。现下朝廷处处都是党争,还架得住在这等大事上将把柄交给政敌?

人人装傻充愣之下,心中忍不住都是慨叹。

这神武常胜军,这南来子,只怕又要翻身了。却不知道谁人却要倒霉。这南来子,命直恁般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