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的财赋情况李世民了然于心,因此思考的也很简单。
这高昌收的,都是大唐的钱
若是高昌这个钉子一时半会儿不能动的话,那便要考虑一下直接打通大漠道了。
虽然这些被高昌刮走的财赋在放在整个大唐不太起眼,但他李世民不嫌弃。
侯君集在河西时一直在禄福县停留,离敦煌并不远,因此对其情况也熟悉。
略做沉思便肯定道“能开”。
“那便交由君集去办。”李世民轻巧任命道。
看着侯君集面上浮现的喜色,李世民还是不愿再多说其他,指了指光幕道
“先看。”
事实上麴文泰一开始的装腔作势自然是有道理的。
最大原因自然就是因为从敦煌到高昌这条路非常难走。
曾经驻守安西都护府的岑参写诗记录下了这一行见闻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既然马的蹄子都被磨出血了,由此可见,唐朝的骑兵应该是没有大规模列装马蹄铁的,比较可惜。
根据如今出土的墓葬来看,南北朝时北方的部分地区就有了钉马掌的习俗。
因此有人认为唐朝不用马蹄铁说不过去。
但冷兵器时代,马掌的发展是跟驮负的重量息息相关的。
骑兵装备越重,马蹄损耗的也就越厉害,对于马蹄铁的需求也就更高。
唐朝多为长途奔袭的轻骑兵,因此对于马蹄铁的需求并不大。
马蹄铁还跟冶铁技术息息相关,就比如马蹄铁很好制造,但固定马蹄铁的马蹄钉还是略有门槛的。
而且对古代来说,夏季钉铁马掌,冬季钉胶皮马掌,泥地多的地方可以考虑木马掌,棘草较多的地方还能用皮质半裹马掌。
不同的地区环境有不同的马掌选择,对古人来说若无官府牵头,这种事情还是太麻烦了。
所以,若是在唐朝已经有大规模列装马蹄铁,相信麴文泰放狠话的时候会再谨慎一点。
总之,侯君集不惜马力领着大军到达碛口后,麴文泰直接吓死了。
面对这个消息,唐军都想趁对方群龙无首来一波奇袭,但是侯君集不允许。
老侯认为,高昌给脸不要脸才逼得陛下出军,咱们此行,灭国为辅,问罪为主。
而且古语有云,礼不伐丧,唐军乃是王道之师,用得着出此下策
在老侯的命令下,唐军列阵,击鼓缓行,给足了礼节。
虽然在咱们后世看来,这种动作颇有一股“看出殡不嫌殡大”的味道。
后来的事情就简单许多,半日攻下了田地城,俘七千多人。
次日攻高昌城,当日麴智盛举城投降,随后老侯兵分多路,连克二十二城,俘八千户,两万余人,凯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