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我的导演时代博看 > 第93章 最后一场戏求推荐票(第2页)

第93章 最后一场戏求推荐票(第2页)

李谦问向趟地上晒太阳的齐玉昆,“对了老齐,胶片还剩多少?”

“还有一万二千尺。”

齐玉昆从地上坐起身子,想了想,“按现在的进度,估计拍完还能剩个两三千尺。”

“还行,九万多尺胶片一部片子,配片比还不到1:8。”

对于这个数字,李谦还是很满意的,原本还做好了胶片不够的准备。

旁边捧着个保温杯的张忠华颇有些感叹,“早些年我还在在制片厂学徒的时候,上面把胶片卡的死死的,甚至要求做到1:5的配片比,魔都电影制片厂更严,那里有些老师傅,能做到1:3的配片比。”

“老张,时代变了!”

李谦摇摇头,1:3的配片比,意味着每个镜头拍三遍就必须过。

这对于拍摄时不能看清楚效果的胶片电影而言,简直是苛刻到了极点。

也只有十几二十年前的国营制片厂能做到这个地步,绝大多数行业,最好的人才都在国企。

而且那时候制片厂穷啊,卖票房难卖,收钱也难受,还是计划经济,片子都是统一发行。

那些老一辈制片厂的导演、摄影师们可不像现在,反正是投资方掏钱,也不心疼。

那时候,把公家的钱都浪费了,工资都发不出来,而且也确实没钱给他们浪费。

“而且老张你说的也不绝对。”

李谦笑笑,“93年江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可是用了整整25万尺胶片,创纪录了都。”

“一部剧情片,25万尺胶片,而且听说为了拍出原著中米兰家里那张让马小军丢了魂的照片,就足足拍了一万尺胶片。”

江文也是个牛人,93年拍一部剧情片,愣是花了超过1500万!

25万尺胶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不过放在现在还能接受,毕竟《赤壁》据说就准备了160万尺胶片。

有钱就是可以随意挥霍,任性。

。。。。。。

中午舒舒服服地晒了会太阳,休息一下,下午接着开始拍摄。

拍完体育馆的戏份,剩下就基本上都是些零零碎碎的镜头了。

19号,剧组来到郊区一个小医院,拍摄张翰宇火里逃生之后,来医院看妻子的戏份。

两人又当众撒狗粮了,旁边病床上躺着的是王千原,不过是侧着脑袋,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

“好,过!”

“给王千原那半张脸来个一秒钟的近景!”

日子一天天过去,距离杀青的日子又进了一步。

23号,《生死频率》剧组迎来了最后一场戏,父亲在绝境之下想起儿子的话,在火场里换了另一条路,救出小女孩成功逃生的戏份。

火场里面的戏已经在室内摄影棚里拍了,现在就是拍消防队赶去现场灭火,以及张翰宇从里面逃出来的戏份。

用来拍戏的建筑是河边一栋暂时空置的厂房,然后也不用真正烧,在每个窗户里面都点上火把,房顶上也点一排火,或者弄一排火架就行。这样看起来就像是整栋建筑都着火了,把烟弄大点。

再时不时地从哪个窗户里面传来爆炸声,震破几个玻璃窗。

现场几辆80年代各式消防车在远处待命,吃瓜群众也找好了,演员准备完毕。

李谦拿起了大喇叭,对众人喊道,“今天咱们就剩最后一场戏了,一共六个镜头,都认真点,抓紧点,争取今天就拍完,不要留到明天,酒店也已经订好了,就看大家伙想不想早点吃顿好的了!”

(求推荐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