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买活御井烹香最新章节 > 第102章 筹措买牛钱(第2页)

第102章 筹措买牛钱(第2页)

人一旦开始识字了,胆子也就跟着大起来,甚至很多人都想到了低息贷款——吴兴县是去年归到买活军手里的,当时这些农户们都很慌张了一下子,一年多下来,他们跟着祭拜谢六姐的步调是一点也不比邻县要慢,但钱囊却还没邻县的乡亲们那么鼓。

去年是个丰收,种了一季水稻,一季冬小麦,还套种了大豆等等,又有一些荒田,山地种了土豆,算下来大多人家手中都剩了有七千多斤的粮食。这么多的粮食,吃是足够吃的,还很可以卖掉一些,因为农户没有那样多的仓库来囤粮,而且大多农户都有把茅草土屋改换为砖房的朴素愿望,个别心大的还想建水泥房。大多数人会留下够一年吃的粮食,把余下的卖了,甚至是抢着来卖。

因为买活军不论是收购粮食,还是收粮食税都不‘淋尖踢斛’——从前乡间的小吏来收税时,都会把装满的箩筐踹一踹,飞出去的粮食便不算重量了,这是他们几乎公开的收入,因为小吏按说是不领朝廷的银钱的,他们的钱就非得从这些地儿来。

而买活军是给吏目们发钱的,发的还不少,惯使这些手段的吏目,倘若还敢再犯,都被送去了彬山挖矿——彬山也迅速地成为了吴兴县民口中类似‘十八层地狱’的所在,因此他们的秤很公平,粮食的卖价和买价也都相当的稳定,而且农户们也渐渐地有了卖粮食的信任和勇气。

一般说来,各类米粮的收购价匀下来是一斤八文左右——吴兴县因为是粮仓,粮价比外头要便宜了少许,那么。。。

光是卖粮食,倘若卖了四千斤,那这里就是三十二两银子。

三十二两银子,买一头牛无论如何都是够了的,但所有的开支都要从这三十二两里来,盐要买,而且要买得很多,譬如五口之家,一年最少也要二十斤的盐,若汉子们要做重活,那都是喜咸口的,日子富裕了,不能不由着他们吃盐,还要做腌菜,一年五十斤盐随便去,这里就是400文的开销。

还有布,一匹一百五十文,这和农户们自己织的花销是差不多的,甚至还要便宜一些,五口之家,一人一年做两套新衣那就要五匹布,这里一两银子便没有了。而四季衣裳,四季衣裳,下地干活的人,一年四季总要洗坏件把衣裳的,五匹布远远不够用,预备个二两才差不多。

除此以外,铁制的犁铧、锄头,锅碗瓢盆,床上的棉被,冬日要另外添置的棉袄,这些都是钱,犁铧还很贵,而且还要预备着攒钱修屋子。去年因为种了两季的粮食,农闲时间特别少,但吴兴县这里几乎是所有农户家中,不分男女都出动了去给买活军干活,在他们村口修路,如此一家又攒了四五两,很多农家东拼西凑的,又问亲戚挪借了,买了砖头回来,请了师傅来家里修好了半新半旧的水泥砖房——还是木质的梁和顶,只是用了砖墙,抹了水泥,这样算下来一年积蓄都清空了,屋子里连家什都没有,正等着今年收成了以后再来添置呢,这会儿又闹了这出买牛的事儿。

牛是大家都想要的,但钱便要筹了,这对因建房而欠债的农户来说是很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们的债主或许有些想要提前收回银子去买牛,而如果他们拿不出来,让几家人都错过了买牛的机会,那就相当的过意不去了。

“从预定到给牛付钱,怎么也得大几个月吧?再说未必都能买上——也要有这么多牛卖呀!”

有些人是乐观的,而有些心事重的人家便有些愁眉不展了,“怕就怕人家来催,你也不好这么回呗。”

那能怎么办呢?插秧之后,等了秧苗返青,还要追肥、除草,套种的大豆也要播种,家里的牲畜也离不开人,便连买活军这时候都不招工修路的,买活军是每年农闲的时候修村子里到县城的道路,而农忙时他们只雇佣了一批不种地的短工在城里修路盖房子——到秋收的时候,连这批短工都不修路了,而是到村子里来做工,帮忙收割稻谷,翻晒扬脱。

男人们因为这突发的买牛消息而愁眉不展时,女人们聚集着的坝地上也正是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这个话题:自从男人们在夜间养成了听书的习惯,女眷们逐渐也就应县里的要求,三不五时地聚在一起听听书,不过她们对斗破乾坤这样的长故事并没有男人那么着迷,反而相对地更喜欢听蜀山剑侠传,又或是一些善恶报应的故事,并且很喜欢把这些故事和谢六姐扯在一起,听着听着就要念佛膜拜一番:尽管谢六姐在男丁心中的地位也极高,但女眷们对她的崇敬却永远都更为狂热痴迷,尤其是她普及了对安全期的计算,让许多行之有效的妇女摆脱了不断的产育,光这一点就足以让她们自发地膜拜谢六姐了。

。。。

女子地位的改善,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日子一天一天,改变在无形之间,旁人来看或许不觉得有太大的改变,但女人们却都显著地感受到,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了,至少米饭能够吃饱了,炒菜时偷几口嘴也不容易被发觉了,也不必熬夜费眼的织布了,甚至还有了娱乐的资格——看看,买活军特意说明了女眷也要有自己集会的场所,也要有听书的机会,而若是从前,哪怕是开了社戏,女眷不在家顾着谁能顾着?两三年里能去看一次便很不错了!

认得了拼音,识得了算数,又听着外头的书,她们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么的聪明,但脑子似乎也比从前要灵便了一点儿,她们中最愚钝的那些也渐渐地有了些自己的主意,而原本就掐尖好强的,在家中又越发地能做主了,此时也议论起了买牛的事情,并很快地计算起了家庭的财政——也都愁着钱,只是有些人的想法和男人们便不同了。

“可还记得前些日子,村口贴了招工的告示?说是云县的纺织厂招短工,只是当时咱们都要忙着给家里做饭喂猪什么的,并去不了——如今有了插秧机,其实插秧是用不上咱们了,而往后这两个月,直到秋收,家里的事也都不多,男人们也顾得过来的。”

“咱们都考过了扫盲班的,去做活至少也要二十五文一天,若是紧缺的用工说不定还能开得更高,不论如何,做上两个月至少也能攒个一二两银子,这也是一大笔呢!若那里要的人多,咱们互相照应着,也不怕吃了亏,遭了欺负,且还能开开眼界,岂不是便宜?”

“是了!”

“六姑不愧是行六,说得直是有理!”

若在以往,这样的主意是绝不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了,理由便太多了,犯不上一一地解释,至少也要回去问过当家的才能表态,而如今,大多农妇们却已都赞成了起来,并且委托着其中的六姑——泉村的大姓是金,这个六姑是金六姑,“你明日不是要进城去开月会吗?便把咱们的意见给金主任说说呗?”

“若真有工做,我是要去的,现在自家织布不划算了,在家闲着也觉得没劲儿!不如找些活去!”

“可是这个理了,我们家还没修房哩,每逢雨天都漏水,今年可是要把房子都修起了。”

就这样,张大乙关于买牛的意见,以及农妇们在非农忙时段想要出去做活的意愿,很快地通过不同的渠道,摆到了吴兴县农业局主任,十七岁的金逢春她的办公桌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