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过河卒笔趣阁无弹窗 > 第二十八章 相继落子(第1页)

第二十八章 相继落子(第1页)

正式排名出来之后,便是游城夸官,晚上赐宴。

许多将军得胜归来,都未必有骑马游京城的荣耀,可状元就有这个资格,可见崇文抑武到了何种地步。

三鼎甲由内阁大臣亲送到宫门,顺天府尹迎接上来,亲自护送三鼎甲。这时,宫门之外搭就彩棚,无论官民都可观看新进士的风采。

夸官完毕,又会回到内城,晚上还有赐宴。

一时间,新科状元赵岩的名声到达了极点,人人皆知状元郎,其气运所化的小蛇也开始向蟒蜕变。

接下来就是观政。

所谓观政,就是士子进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说白了就是看别人怎么处理职务,毕竟一帮书生,从没接触过实务,也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概要三个月左右,所以殷正心提前让黄容准备好住宅。

观政结束之后才是授予官职。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六部主事、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还运气不好的,终身不得官。

至于候选、候补怎么能尽快得到实职,那当然是有门路走门路,有财路走财路。

殷正心出身寒门,钱财是没有多少的,还多亏了老丈人接济,不过殷正心能走门路,他差点名落孙山就是因为人脉闹的,现在终于要派上用场了。

殷正心先是参加朝考,然后少不得再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叔,拜访一下那个世伯。

这些老大人们当然不是大善人,只是殷正心得中进士,前程似锦,对老大人们有用,便有了投资的价值。毕竟老大人们终究是要退下来的,还要指望这些晚辈去提携自己的子孙,这叫“薪火相传”。如果殷正心只是个举人,只能做个九品教谕,这些老大人们肯定不会正眼看殷正心,说不定连大门都进不去。

最终在殷正心的一番运作下,他成功补官。

不过出乎意料,殷正心没有进入翰林院,而是被外放燕州河间府琼明县做知县。

在道门世界中,燕州多少有点平平无奇,既无法与沿海道府和海外道府相比,也不能与诸多边境道府相比,就是个内陆道府。

可在儒门世界中,燕州已经是边境了,所谓九边重镇,相当一部分就是在燕州境内。

燕州下辖: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真定府、钟山府、信德府、庆源府。河间府属于中等偏下,而琼明县则在河间府排名垫底,这里原名“穷命堡”,不是县城,后来扩展为县,上面嫌弃太过难听,取了谐音“琼明”。

观棋众人再次议论。

“当年大玄高祖皇帝,也就是我们道门的总掌玉虚五雷长生大真人,虎踞辽东,欲要挥师南下。当时有三条路线,一是从榆关入关,二是绕道金帐和燕州一线,三是乘船在齐州登陆。最终长生大真人和玄圣议定,兵分两路,陆路从榆关叩关南下,水路从齐州登陆,两路大军会师于帝京城下,大魏朝廷由此而亡。”

“当时主导陆路大军的是北道门,主导水路大军的是东道门,也就是今日的朝廷和太平道,两家交好的基础早在这个时候就打下了,所以大江以北都是他们的地盘。”

“扯远了,我观秦凌阁的布局,是要效仿当年长生大真人入关,所以提前经营辽东。按照道理来说,小掌教应该去南边,积蓄力量。如此一南一北,待到天下大乱,各自气候已成,小掌教兴师北上,秦凌阁挥师南下,正好比个雌雄。”

“可是古往今来,北伐成功又有几人?不过大魏太祖皇帝一人而已,就连武侯也功败垂成,而且大魏太祖就算成功,也未尽全功,是金帐主动弃帝京而走。终魏一朝,金帐始终未灭,屡屡犯边,直到我们道门成为天下共主,方才边境无战事。北伐之难度,可想而知,小掌教不去南边也在情理之中。”

“可燕州还不如江南,虽然江南重文轻武,但好歹钱粮充足。燕州倒是民风彪悍,可那里距离帝京太近,难以发展自身势力,更是要直面辽东,待到辽东大军挥师南下,燕州首当其冲,如何也说不通。”

“要我说,恐怕不是小掌教想要去燕州,而是大掌教说的‘变数’,此方世界天道变化,使得里面的皇帝心有所感,直接下旨让小掌教去了燕州。”

齐玄素也察觉到了此方世界的抵触之意,不由眉头微皱。

不过齐玄素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布局。

于是殷正心去吏部领了印信官袍,带上家眷老小,往琼明县赴任去了。

官道沿途都有驿站,上任官员,按照级别不同,可获得不同待遇,沿途负责一切食宿住行,又要方便许多了。

而且燕州离得近,没走几天也就到了。

殷正心先去州城找巡抚和布政使报到,然后去府城面见知府大人,府里再派人跟殷正心一起去县城赴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