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苦笑道:“太师,陕西的地势本来就多山丘沟壑,而且南北两端高,中间低,因此从西北段这个区域修建水库,那就把中间的渭河平原全淹了。
至于说开挖黄河支流,从泾河或渭河上游端再引一条出来,说实话,工程量之大无法度算,因为要挖通很多山、填很多壑,您就是给工部三五十万徭役,没有十年时间也看不到丝毫成效。”
“修水库不行、开支流来不及,难道就眼睁睁看着那里易子相食?”陆远很不高兴:“户部和工部除了说困难之外,就没有一点建设性的意见吗。”
“修路。”
“嗯?”陆远很是诧异:“陕西缺水,和修路有什么关系。”
“陕西是缺水,但还没有渴死人的,只有旱灾绝产饿死人的。”
张居正说道:“修路,使陕西同河南、湖广之间完全连通,道道通途,然后使陕西种抗旱作物,比如最近两年引进的玉米和土豆,亦或者种抗旱蔬菜,陕西将这些东西运输到湖广和河南售卖或者换粮食、米面。
为了保障陕西的民生,朝廷可以在三省之间设立中转衙门,即一面负责向陕西收购这些抗旱作物,一面向河南、湖广收购粮食,然后经这个衙门直接交换,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这种办法工部计算过,是最省时间的,一年内,在现有的道路上进行扩修改造,那么二十万劳工可以打通不少于六条通途,最晚到后年即隆庆四年,将陕西旱情影响降到最低。
等到确保陕西的旱灾不会导致更多百姓死亡后,确保民生逐步平稳后,开始由工部勘定选址,开挖新支流或者选定合适的地点建造水库,多措并举,解决陕西旱情问题,或者即使无法完全解决也可以保证不让陕西旱灾再成为害民性命的大威胁。”
陆远这下算是听懂了,因此不由连连点头。
“叔大给了个好办法啊。”
“只不过是没办法的办法罢了。”张居正苦笑:“下官也想一次性解决陕西旱情,可是,数千年来,陕西之旱情何时完全消停过,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周幽王时期的‘泾渭竭’,所以只能是慢工出细活了。”
陆远看向胡宗宪,后者忙道:“太师,下官也觉得叔大的建议应该是眼下最妥当的。”
“好。”陆远也不犹豫:“既然二位都做此想,那就按照叔大的意见来办,着令户部和工部尽快拿出章程吧。”
“是。”
看着张居正应下,陆远心情一时间有些复杂。
自己倾力培养出来的这个大秘书,确实可以独当一面了,而且,实打实的帮自己省不少心啊。(本章完)
赶在年关之前,陆远算是回到了南京城,而他回到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张居正和胡宗宪两名阁员。
开门见山,陆远也没过多寒暄。
“找两位来,是聊一下本辅此番出巡的见闻,几个省的问题都要处理,咱们仨通个气。”
点明主题后,陆远就示意陪同自己出巡的张四维,后者便将此次陆远出巡几个省的情况作详细介绍。
“先从山东开始。”
等到张四维介绍完,陆远便接过话头说道:“明年也就是隆庆三年,山东的主要工作就是将新学全面铺开,礼部的工作是叔大你分管,这件事你来落实吧。”
张居正面无表情,等到陆远说完后提出一个问题:“太师,山东新学一直进展不顺,提学道衙门阳奉阴违,问题的根源便是在于新学和儒学之间很难共存,想要做成这件事,必须先将山东提学御史换掉,而现在的山东提学御史是孔家人。”
“这件事本辅已经和衍圣公通过气了。”陆远言道:“衍圣公虽然年轻但很识大体,已经答应本辅全力配合,你安排礼部去对接即可。”
张居正于是点头:“既然已经和衍圣公说好那便没有问题了,下官打算安排李春芳去,他是礼部侍郎,品轶也够,而且又分管教育司,是妥当人选。”
“可以。”
陆远点点头,继续向下说道:“然后是河北的问题,河北现在发展的不够好,无论是人口还是耕地都因为当年一次庚戌虏乱至今没有恢复元气,所以本辅给河北藩司衙门出了主意,让他们从苏浙这些富裕的省邀请些富商过去办厂,以此释放佃户进入工厂工作,咱们讨论一下,如何在政策上给河北一些帮助,好帮他们尽快的恢复元气。”
对这件事张居正看向了胡宗宪:“汝贞兄久在广东主政,对此有何建议?”
后者沉吟着说道:“既然太师打算释放佃户,将佃户转作工人,那么最终目的就是释放土地、抑制粮价,继而起到促进民生、恢复民力的效果,咱们就不妨降低工厂的税收,同时从满剌加及南洋诸国大量收购粮食走海路往河北。”
增加工厂的收入,降低农业收入,这是典型的工农经济剪刀差政策。
陆远对胡宗宪的想法只有赞叹。
这就是进步啊。
随着工业化进程开始,哪怕只是踏出第一步,但经济学的种子便已经萌芽了。
陆远没有急着发表意见,而是看向张居正:“叔大,你的意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