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大唐气模 > 第145章 君臣论治(第1页)

第145章 君臣论治(第1页)

奉天解围,关中形势总体向好发展!

李怀光虽一直领军在长安附近绕圈子,对朱泚吓而不打。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如果不发生极其特殊的情况,朱泚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至于两河战场,虽仍僵持不下,但毕竟距京城较为遥远,短时期内不会威胁到朝廷安全。

经过一个多月血雨腥风的生死考验,德宗较之继位之初的急于求成淡定了许多。

一天,德宗与翰林学士陆贽交谈,与他商讨当前施政的紧急事务有哪些。

陆贽侃侃而谈:“臣以为,当前最大急务莫过于体察民心之所依,而后符合民心的优先办理,背离民心的尽快祛除,使君王与百姓同好同恶!”

“近期的叛乱表明,我们在体察民情、顺应民心上问题很多,君臣之间交流渠道不畅,地方官员的想法不能及时为朝廷所知,朝廷的政策也无法让他们完全领会。事情的真相无人去深究,听来的消息又未必属实,以致真伪掺杂其间,君臣猜忌横生。”

“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如果我们能广开言路、集思聚智,以正确的方式行使正确的事,而不是单凭主观臆断、听任奸人挑唆,那么天下虽大也能同心同德,谁还会甘冒忤逆恶名为非作歹呢!”

“立国的根本在于民众拥护,而民众的拥护在于知晓他们的真实想法,及时替他们解忧纾困。《易经》中,坤在上乾在下是地天泰,乾在上坤在下为天地否。”

“坤在上乾在下,看着天地颠倒,卦义却是代表吉祥的“泰”,这是由于天地相交、上下相知的缘故。而乾在上坤在下,貌似符合常理,卦义却是代表灾祸的“否”,这是因为天地之间、君臣之间阻隔不通,无法交流!”

“因此,历代圣王虽高居万人之上,却会将自己的意志服从服务于民心所向,而不会以一己之意违背万众之情。”

“陛下您愤恨藩镇做大这个既成事实,亲自担负起削藩平叛的重任,企图用严厉强硬的手腕、毫不妥协的作派,一举荡平妖孽,使我大唐重新中兴于天下。”

“然而藩镇问题为祸已久极为复杂,高压之下远方藩镇不清楚朝堂真相,为保全性命而抗旨兴兵;近处将领又畏于君威难测,因避罪免责而苟且偷安。”

“陛下考虑的是治理天下,臣子们却在琢磨着如何躲避诛杀;臣子想要向您尽忠,又惟恐遭到您的无端揣测。以致您的圣谋远虑无法下达于群臣,群臣的想法也不能上传至圣听。”

“臣曾做过御史,每半年才有一次机会进朝拜见。只见您高高端坐于宝座之上,群臣远远站在下面低首敛息,如果您不降旨垂询,群臣谁敢陈述事实!”

“一殿之内尚且如此,天下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您也照例召见使臣,安排宰相处理军国大事,但他们反映代表的并不都是民间实情。”

“还没成行的事,被告诫是机密严禁商议;已经成行的,又说是您定的不准讨论。”

“于是人人隐藏真实想法,以多说为非。这次泾原变乱发生之前,天下人都感到形势堪忧,只有您不知情,竟然还认为太平岁月将至!”

“陛下您如果拿现在所积累的经验,去审视往日发生的事情,那么对错得失自会了然于胸,谁忠谁奸也就一清二楚了。”

德宗性喜辩论且口才极好,在朝堂上往往把谏言的大臣驳斥的无话可说。

陆贽这番话,大意是说他不注重采纳群臣意见,对民情民意掌握的不够,这让他很不以为然,答道:“朕本性真诚,也愿接受臣子进谏。曾认为君臣本属一家,用不着互相提防。谁想到我的推心置腹,换来的竟是被奸人卖弄。”

“现在看,这次兵变的缘起,反倒是由于我过于诚信所致。你看那些进谏的言官,他们在商议国事时很少能做到严谨缜密,还一个个牛皮哄哄,出了错却把罪过都推给朕,来换取他们勇于进谏的名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