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大唐气模 > 第118章 风雨飘摇中的权力交接(第1页)

第118章 风雨飘摇中的权力交接(第1页)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大唐第九位皇帝,代宗李豫在紫宸殿病故,享年五十三岁。其子德宗李适继任,李适时年三十有七,正是年富力强之际。代宗交给李适的江山虽不能说山河破碎,但也绝非锦簇世界。

客观的看,代宗在位十七年,大败史朝义,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收复了洛阳、河北诸地;设计诛杀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个大宦官,收拾了权相元载,保持了大唐政权的独立性;重用郭子仪,多次击败吐蕃、回纥入侵,维持了大唐西、北两个战略方向的相对稳定;启用杨绾、刘宴等治世能臣,致力整顿吏治、漕运和盐政,初步恢复了安史之乱后几近崩盘的社会经济秩序。

但他为人优柔不是果毅之君,做事又过于慎重,没有借助平定史朝义和仆固怀恩叛乱的大好时机,彻底解决好藩镇问题。对内、对外一味委曲求全、妥协忍让,导致内忧与外患充斥。晚年虽欲有所作为,无奈突发重疾撒手人寰,整个国家在大体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

【01】外患不断,吐蕃与回纥

从外患看,突厥式微后,吐蕃与回纥成为中唐时期始终无法摆脱的两大梦魇。

先说吐蕃。安史之乱爆发,吐蕃趁大唐忙于平叛,西北兵力空虚之际大举入侵,接连攻陷兰、廓(青海贵德县)、河(甘肃临夏市)、鄯(青海西宁市)、洮(甘肃临潭县)、岷(甘肃定西岷县)、秦(甘肃天水)、成(甘肃礼县)、渭(甘肃陇西县)等州,河西、陇右全部沦入吐蕃版图。并于代宗刚刚继位的广德元年(763年)九月,一举攻入长安。在长安城里祸害了十五天,还拥立了一个伪皇帝,最后在郭子仪的征讨下才悻悻然满载而归。

这对于曾经百战百胜的赫赫大唐,简直就是奇耻大辱,祖先的无尚荣光与铁血军魂就此成为历史。

之后,吐蕃每每在秋高马肥的季节,沿着甘肃、宁夏、陕西西部一带呼啸而至。据《资治通鉴》记载,仅在大历十三年(778年),吐蕃就大规模犯边五次,逼的大唐采取“防秋”措施,抽调全国兵力到前线轮流防御,给大唐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

再说回纥。回纥在盛唐时期是大唐天可汗的一个小兄弟,与大唐关系非常铁,曾经配合大唐消灭了薛延陀汗国。

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又应大唐要求助唐剿灭叛乱。但是,当看到大唐江河日下之后,便一改往日卑顺态度,变得据傲不恭起来,使你不得不相信国与国之间交往的规则永远都是实力第一,强大自有人跟,弱小必让人踩!

许多回纥的贵族、盲流、使者各色人等贪恋长安的富庶繁华,逗留长安买房娶妻、欺行霸市,百姓和官员敢怒不敢言。

一次,一名回纥人在闹市与人争执,拿刀捅伤了人家,有司将他关进监狱。他们的酋长赤心居然跑到监狱当众砍伤狱卒劫走此人,代宗听说后竟连问都没问一下。更可恶的是他们偶尔也会沿着内蒙及山西北部一带进犯,抢掠牛马人口,刷刷存在感。

总体说,回纥令人讨厌,但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贪恋的只是财物,对大唐国土并不上心,或者说还不具备与大唐正面硬扛的能力,也就是占占便宜、打打秋风。

而吐蕃则在与大唐一个世纪的相爱相杀中逐步强大,成长为半耕半牧的多民族封建王朝。为了拓展其生存领域,不断蚕食大唐国土,安史之乱期间,接连侵吞了大唐河西及湟善等五十郡、六镇、十四军,把唐朝公民当做他们的奴隶,对大唐危害显然更大。

【02】内忧重重之宦官干政

从内忧看,阉宦乱政、文官内斗、藩镇割据是中唐时期无法摆脱的三大困境。

大唐的宦官得势起自于玄宗,历史上那个因李白而精彩的高力士,应当是大唐第一个写进《通鉴》里的知名宦官。但真实的高力士并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不仅没有专权乱政,反而非常忠心,是玄宗政治上可靠、生活上贴心、工作上放心的得力助手,这可能也得益于玄宗本人能力超强,驭下有方。能够开创一代盛世的雄主,自然不会整治不了身边宦官,但他种下了宦官生长的种子。

随着后世政治生态的恶化,以及皇权控制能力的弱化,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名权力滔天的巨阉相继出现,开始了他们在大唐历史上翻云覆雨的表演。

宦官一旦得势,给朝局带来的危害一定是颠覆性的,这缘于他们所处位置的便利性以及生理残缺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我们怎么可能去奢求这些刑余之人拥有什么高尚德行,这不是他们的使命。他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且还要像个正常人那样活的好,谁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就消灭谁!

代宗时期,宦官已全面介入朝廷事务,地方藩镇都派驻有朝廷的监军宦官,打探藩镇动向,参与军政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辅国因在灵武力劝肃宗称帝,之后又拥立代宗有功,成了大唐第一个封王的权宦,一度权倾朝野。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大小宦官贪污的贪污、弄权的弄权,把朝廷上下搅的乌烟瘴气。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因平叛有功,朝廷派一个叫马承倩的小宦官到他那里去宣布表彰命令。一系列程序走完,李宝臣在马承倩将要返朝时,亲自过来送给他数百匹细绢。

马承倩觉得礼物太薄,竟然当着李宝臣一众将士的面,把这些细绢扔了出去,还说了许多不中听的话,弄的李宝臣老脸通红无比尴尬。

要知道李宝臣当年也算号人物,做过安禄山养子,曾率十八名骑兵突袭太原,众目睽睽之下劫走了太原尹。就是这么一位百战宿将,愣是被一个小宦官搞得下不来台,可想而知宦官在当时嚣张到了什么程度。

导致阉人当权的原因很简单,皇帝还是小孩子时就成长于深宫,由阉人贴身照顾,自然有份亲近感在内。上位后,相较朝堂上自以为是的文臣和飞扬跋扈的武将,还是貌似奴颜卑微的阉人好使唤。

【03】内忧重重之文官窝里斗

文人相轻,自古至今概莫能外。大唐时期,入仕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门荫;二是科举。

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到了唐朝虽已没落,但特权思想在整个社会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初唐时期,百废俱兴吏治清明,大家都团结在皇帝周围拼搏进取,基本不存在弄权和党争的可能。太平日子过得久了,第一代领导人慢慢老去,权贵集团不断产生,官二代、官三代甚至官N代,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官场上的普遍现象。

科举制起于隋文帝,唐朝全盘接收并在制度和程序上做了规范。这项制度绝对是伟大创举,怎么高抬都不为过,因为它给了寒门阶层一个可以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使唯才是举在现实中成为可能。

俗话讲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两种不同的准入渠道势必产生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肃宗、代宗时期,朝廷官员主要精力还都放在恢复安史之乱后的各项秩序上,党争尚没有充分的时间去酝酿,但苗头已开始显现。

宰相元载起于寒门,穷的在史书中连出生年月都没有记载。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高中进士,成了大唐最基层的县尉,之后在官场一路熬煎滚打,终于在宝应元年(762年)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大唐宰相,修成人臣正果,整个过程历时二十年!

从他的成长履历看,简直就是一部暗黑创业史。

他揣摩上意,吹拍权阉,表里不一,笑里藏刀。他从至暗中走来,洞悉种种权谋,一旦掌权势必加倍偿还。

他才华横溢,能力出众,精通民情吏治,能够把任何一个岗位的工作做好,但这出众的能力与才华在没有德行操守护航的前提下,终将蜕变成危害他人的巨大能量。

他牢牢把持用人大权,想当官必须走他的路子,客观看他也确实起用了一批能臣,但即便是这些能臣,让他看重的也必须是先进入他的圈子,唯他马首是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