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热疗养生舱 > 第10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六(第5页)

第10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六(第5页)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配三阴交、中极治月经不调。

气冲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别名气街。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漓,月经不调,带下,难产,遗精,阳痿等,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润宗筋、理下元、散厥气。

解剖:浅层:布有腹壁浅动、静脉,第12胸神经前支和第1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

深层:下外侧在腹股沟管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配伍:气冲配曲泉、太冲,有温经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髀关,出自《灵枢·经脉》。属于足阳明胃经。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浅层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升支,股神经的肌支。主治下肢痿痹,腰膝冷痛等腰及下肢病症。直刺1—2寸。

功能作用:健脾除湿,固化脾土。

解剖: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浅层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升支,股神经的肌支。

功效:舒筋活络,强壮腰膝。

配伍:1。配环跳、风市、足三里、承扶,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麻痹。

2。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疼痛。

伏兔穴Fútù(ST32)属足阳明胃经。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上缘上6寸。伏兔别名外丘、外勾,位于大腿前隆起的股直肌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穴。《会元针灸学》说:伏兔者,伏是潜伏,大腿肉肥如兔,跪时肉起如兔之潜而不伏也,故名伏兔。

主治:腰腿痛,下肢麻木,瘫痪,脚气,荨麻疹

功能作用: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

穴位解剖:穴位下穿过皮肤为浅筋膜、深筋膜,以及股直肌,进入股间肌内。支配该皮区的神经包括股前皮神经以及股外侧皮神经。深层肌内分布有股神经的肌支以及股深动脉,静脉发出的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

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寒止痛。

处方配伍:下肢麻痹、瘫痪:伏兔配肾俞、环跳、委中、阳陵泉、三阴交。腿痛:伏兔配髀关、风市、阳陵泉、膝眼、足三里、地机、丰隆、悬钟。腿足痛:伏兔配解溪、太溪、申脉等穴。脚气:伏兔配风市、足三里、绝骨、犊鼻、上巨虚、商丘等。

阴市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痛,腿膝麻痹,酸痛,伸屈不利,下肢肿胀,瘫痪不遂,脚气;腰痛,寒疝,腹胀,腹痛。

局部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外侧肌。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富有脂肪组织。大腿的阔筋膜坚韧致密,上方附于腹股沟韧带及髂嵴。髂嵴前缘的纵行纤维特别发达,增厚呈带状,称髂胫束。其上13分为两层,夹有阔筋膜张肌,向下止于胫骨外侧髁。所以行针时,髂胫束有抵抗感。

功效:温下焦,散寒除湿;通经络,强腰膝,利关节。

主治病症: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痛,腿膝麻痹,酸痛,伸屈不利,下肢肿胀,瘫痪不遂,脚气;腰痛,寒疝,腹胀,腹痛。

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外侧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主治症状: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该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怯寒症。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痛。

犊鼻,经穴名。出自《素问·气穴论》。别名外膝眼。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穴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病症。向后内斜刺0。5-1寸。

功能作用:祛湿散寒,通利关节,活络止痛。

解剖: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配伍:1、配阴陵泉穴、阳灵泉穴、委中穴、曲泉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治膝关节痛。

2、配髀关穴、阳陵泉穴治膝不仁。

3、配梁丘穴、膝关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治膝及膝下痛。

4、配曲池穴、合谷穴、环跳穴、膝关穴、商丘穴、风市穴、肩内穴治历节风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