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日暮乡村图片 > 第21章 年忙(第2页)

第21章 年忙(第2页)

张氏进去兜了点钱,倩倩也去拿了几文钱放在袖子里的钱袋里,掩了门,看热闹去了。

何氏砍了猪菜回来,也袖了几文钱来看情况。

倩倩先问了下黑红二色头绳的价格,是一文一尺,她在心中估摸着街上是一文一尺半,两文三尺,这个货郎的价格比街上高不少。

又看了会上面的各色绢花和染色通草花,最便宜的也要两文钱一朵,最后咬牙选了朵小小的红色绢花和一尺黑色头绳算是送给自己过年的礼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只是没想到,第二天她纺线忙得很把面团的事给忘记了,到用过中饭后才想起来。匆匆地掀开竹盖子,发现面团比以前的大了许多,用手轻轻按了一下,很快就又恢复原状,一按又恢复,撕开一小块,里面呈蜂窝状,便知道算是酵好了。

于是匆匆地剁了点青菜和新买的豆腐做馅。青菜还用盐腌了下挤出水分,加点蒜苗,调成一碗。

家里没有擀面杖,拿了盛米的竹升子按张氏的指点把分成小剂子的面擀薄,按着自己之前吃的包子和在街上看人做包子的样子把馅包了,开始包得不好,五六个后手做熟了,便做得好看一些。

张氏帮着涮了蒸东西用的竹箅子、竹蒸笼,铺上搓洗干净的棕丝。水烧开后两人一起把包子坯放进去,大火烧了会子,估摸着可以了,张氏先夹了个出来让倩倩尝。倩倩却要奶奶尝,听到张氏说了句“熟了”,又加了把松毛,燃完才撤火。

用碗装了两个送给强生奶奶。这时禹寿和何氏还在砻米。天开带着尧寿去上面场子里忙着打柜子,尧寿主要是帮着刨木拉锯钻孔。回来吃晚饭时才看到熟了的包子,一家人很是新鲜,把一笼包子配着酸菜汤吃光了。

也许是到腊月了,匠人们出动的也勤了。上村竟然来了一年才来一次的炉匠,补锅、修刀、修农具、修铜铁锡器,甚至磨镜子、磨剪子。上村没有一家有铜镜的,这磨镜就没了。

炉匠暂时在祠堂安顿,然后绕着村子喊了一路的修刀补锅,主妇们开始归结家中的破损铜铁锡器。

倩倩那时正将家里的大小葫芦器拿到溪里洗刷回来。跟村里大部分人家一样,她家也喜欢种葫芦,大的做盆,小的做盘碗。许多器皿是木头为底的漆器。家里土陶碗有一摞,瓷碗只有几只,只有有贵客时才拿出来待客用。

装粮装水和腌菜用的陶器都是贵物。谁家有铜盆一定是殷实人家,春社日是可能执猪头,坐上宝位的。

在家里做鞋的何氏一听吆喝,马上翻江倒海地将以前坏了堆在一起的金属器皿一股脑地装进箩筐里提到大厅屋去。不久又踅回来,在柜子里翻找。

倩倩瞪大眼睛:“娘是在找什么?”

“那个补锅匠讲还会补碗呢,以前不是还有两个碗烂了的么,正好拿去补了。”何氏头不抬,手不停地说。

原来还有个锔碗的。她来了兴趣,将那几个或有裂或缺角的碗找了出来,跟着何氏去看热闹。

祠堂的门口聚了一堆人,也聚了几堆金属器和瓷陶器。

倩倩看了一眼。那些金属器以漏卷刃、长锈、缺口的镰刀、砍刀、菜刀为主,第二多的是锅壶。另有一个裂了个大口子的锡盆,卷了个大口子的铁犁,一把分成两爿的剪刀,甚至还有两根没有针鼻的长铁针。

那些破了的陶、瓷碗的破烂程度亦各不相同。令人吃惊的是,里面竟然还有个缺了拳头大口子的铜盘,不知是谁家的重要财产。

原来炉匠说的会补碗锔碗的是另一个匠人。而修铁补锅的是对师徒,也不知是否为父子。不过看来他们似乎是熟人。

修锅的炉匠带着火炉和木炭、煤块。那补碗的只有一担简易的担子,一个专门用来钻孔的弓钻,那绳子是皮的,一上一下间就将陶碗沿着破裂处钻了两排小洞出来。

再用极小的铜钉或锡钉将小洞横着将裂缝补好,最后抹上用大漆混合的瓦灰,然后擦去外面的瓦灰,稍微打磨一下,一只碗就补好了。别看只有这么点东西,耗时间不说,还挺贵。

眼看到了腊月二十四,天开带着家中男子送了灶王,焚了马秣粮草。晚上何氏泡了几升豆子,又泡了两斗糯米,一半要去磨粉,一半要酿酒用。

二十五倩倩和柏崽就被拉着去磨豆子,他已经放了假,要帮家里做事了。那一半糯米晾干水分后,直接上蒸笼蒸。等他们回来时,糯米饭已熟了,除了盛了的几碗外,其他的已过了水凉着。

倩倩和柏崽每人吃了一碗糯米饭,才帮着何氏过滤豆浆。豆浆滤好后煮开,倒入磨好的石膏水,搅拌一下盖上盖静置。不一会儿,就可以吃嫩嫩的豆腐脑。一家人各吃了一碗加糖的豆腐脑,几乎算是省了顿中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