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古代历史名人简介 > 第209章 叶向高 明朝晚期的政治舵手(第2页)

第209章 叶向高 明朝晚期的政治舵手(第2页)

六、调和党争

叶向高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面对晚明政坛上日益激烈的党争,他试图扮演一个调停者的角色,力图调解各大臣之间的矛盾,以求政治局面的稳定。然而,晚明时期党争的根深蒂固,使得叶向高的努力显得尤为艰难。当时,御史郑继芳与给事中王元翰之间的冲突,引发了朝堂上两大阵营的对立,叶向高提议将双方的奏疏下发给部院,通过公正的评判来裁定是非,以期平息争端。然而,神宗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这导致了党派之争的进一步升级。

不久,围绕李三才的争议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党派斗争。李三才在朝中颇有影响力,而无锡的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吸引了一批朝臣的支持。顾宪成在李三才遭受攻击时,积极为其辩护,这使得原本就错综复杂的党争格局变得更加微妙。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京官考察中,攻击李三才的刘国缙和乔应甲分别因过失和年例被处理,这一事件成为了党争的导火索,叶向高在此过程中秉持公心,力求公正,使得考核官吏的大典得以顺利完成,但未能从根本上缓解两派之间的对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齐、楚、浙三大派系的势力逐渐壮大,它们与东林党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天启年间,魏忠贤掌权后,王绍徽等人撰写的《东林点将录》成为打击东林党人的工具,这份名单罗列了许多被视为东林党人的官员,叶向高因其曾经的立场和行动,也被列为东林党党魁,成为了魏忠贤打击的目标。

七、二度为相

叶向高在离开政坛六年之后,于明光宗即位时受到了特别诏书的召唤,不久明熹宗登基,再度下诏急召叶向高回京复职。面对皇命,叶向高虽多次上疏推辞,均未获准。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叶向高重回朝廷,被授予中极殿大学士之职,再度出任内阁首辅。在复出之初,叶向高便向熹宗表达了他对奏章流程的看法,强调了自己在神宗朝时的角色,即奏章由他亲自草拟,即便是熹宗有意愿实施某项政策,也需通过中使传达,若有异议,他会据理力争,而神宗往往能够接受他的意见,不会强行颁布旨意。他建议熹宗谨慎对待诏书的发布,所有事宜都应先由内阁草拟上报,熹宗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很快采纳了叶向高的请求,拨付二百万两帑银用于东西战事,这显示了叶向高在朝中的影响力。

熹宗初登基时,朝廷中不乏贤能之士,朝野上下都寄希望于新帝能带来国家的治理与振兴。然而,年轻的熹宗尚不能辨明忠奸,逐渐被魏忠贤和客氏等人操控。魏忠贤与客氏合谋,先是杀害了太监王安,随后排挤了吏部尚书周嘉谟、言官倪思辉等忠良,大学士刘一燝也因不堪忍受奸佞的排挤而请求离职。叶向高敏锐地察觉到朝廷风向的变化,上疏指出客氏进出宫闱无度,而顾命大臣刘一燝的地位竟不如一个乳母,导致朝臣揣测圣意无所适从,这样的趋势必须制止。

叶向高对魏忠贤的批评激起了后者强烈的不满和报复心理。随后,刑部尚书王纪遭贬黜,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亦相继受到攻击被迫离职。叶向高试图为邹元标辩护,却未能扭转局势,无奈之下,他请求与邹元标一同离职,以示抗议。熹宗并未批准叶向高的请求,但这一举动却让魏忠贤对叶向高的嫉恨愈发加深。

叶向高在第二次担任内阁首辅期间,虽然尽力维护朝政的清明与公正,但面对魏忠贤等人的权势膨胀,他的努力显得力不从心。晚明政坛的腐败与混乱,使得像叶向高这样试图匡扶正义的大臣,不得不在权谋与党争中艰难前行。

八、对抗宦官

叶向高在第二次出任内阁首辅期间,面临着与前一次截然不同的政治环境。此时的皇帝熹宗年幼,朝政实权逐渐落入魏忠贤等宦官手中。尽管叶向高无法像侍奉神宗时那般直言进谏,但他依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次尝试纠正政局中的不公,展现了一位资深政治家的智慧与勇气。

面对太监对敢于直言的官员的打压,如章允儒请求减少上供袍服而触怒太监,叶向高两次上疏营救,最终使章允儒免受廷杖,仅被剥夺一年俸禄。御史帅众因指责宫廷事务而遭太监陷害,叶向高同样出手相助,使其免于被外放。傅魁因救援王纪而面临贬谪,叶向高介入,使他仅被剥夺俸禄。这些例子展示了叶向高在保护正直官员方面的不懈努力。

在魏忠贤试图惩罚文选郎时,叶向高再次挺身而出,成功阻止了对官员的不当处罚。陈良训指责宦官权势,触怒魏忠贤,面临下狱之灾,叶向高以辞职相威胁,最终使陈良训仅被剥夺俸禄。在熊廷弼、王化贞被判死刑的案件中,叶向高请求待司法复核后再做决定,得到了熹宗的同意,这体现了他坚守法律程序的精神。

然而,叶向高与魏忠贤之间的较量并非总能取得胜利。当魏忠贤欲搜刮全国仓储以充实京师,叶向高警告此举可能导致地方不稳定,但未被采纳。魏忠贤通过制造一些小麻烦来刁难叶向高,迫使他多次提出辞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天启四年(1624年),傅魁弹劾左光斗、魏大中勾结汪文言,魏忠贤借此机会试图罗织东林党人的罪名。叶向高挺身而出,承认汪文言是他推荐的,请求皇帝只处罚自己一人,以保护他人免遭无妄之灾。尽管魏忠贤起初欲借机清除东林党人,但碍于叶向高等旧臣的威望,最终只处罚了汪文言一人,暂时未对左光斗等人定罪。然而,此事却成为东林党狱的导火索,预示着更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即将来临。

九、再度辞归

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杨涟的一纸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的奏疏震动朝野,叶向高深知这标志着与魏忠贤的决裂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面对朝中大臣纷纷上疏声讨魏忠贤的局面,有人劝说叶向高应借此机会彻底扳倒魏忠贤,但叶向高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他认为魏忠贤权势根基深厚,轻易除之恐将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于是采取了一种折衷的策略,希望通过内阁的调停避免最坏的结果。

叶向高上疏皇帝,对魏忠贤的辛劳予以肯定,同时指出朝廷过分宠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削减魏忠贤的权力,让他返回家乡,以保全其名节。然而,这一建议并未得到魏忠贤的理解,反而引发了对方的不满。魏忠贤通过假传圣旨的方式自我表功,背后显然有智囊团为其出谋划策,叶向高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必有高手代笔,调查后发现此人竟是徐大化。

尽管魏忠贤对叶向高的立场感到愤怒,但鉴于当时朝中反对魏忠贤的力量尚存,他并未立即对叶向高采取行动。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魏忠贤的党羽鼓动制造大案,魏忠贤的野心和手段也逐渐暴露无遗。工部郎中万燝因弹劾魏忠贤而遭受酷刑,叶向高虽极力营救,终未能挽回万燝的生命,这一事件标志着叶向高与魏忠贤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

随后,御史林汝翥因触怒宦官而遭受廷杖,其后逃至遵化巡抚驻所,因有人谣传林汝翥乃叶向高之外甥,导致叶向高的府邸遭到宦官党羽的围攻。面对宦官集团的嚣张气焰,叶向高认识到自己已无力改变朝廷的颓势,于是多次上疏请求辞官归乡,决心离开这个他曾经为之奋斗的政坛。

最终,熹宗下诏同意叶向高的辞职请求,加封他为太傅,并派遣使者护送其返乡,赏赐的财物丰厚异常,甚至超过了惯例。不久后,熹宗又准许叶向高辞去太傅之位,但仍每月赐予他五石米粮,八个轿夫供其使用,以示对这位老臣的优待。

十、晚年

叶向高离世后,晚明政坛陷入了更加剧烈的动荡。韩爌与朱国祯先后接任首辅之位,但均未能持久,很快便被罢免,这反映了魏忠贤势力的进一步扩张。魏忠贤利用手中的权力,将谄媚之徒安插于要职,而那些清高的士大夫则失去了依靠,政治空间被严重压缩。

魏忠贤开始了对异己的清洗,首当其冲的是敢于直言的官员。杨涟,一位敢于揭露魏忠贤罪行的正直大臣,遭到了诬陷并被残忍杀害。随后,左光斗等多位正直官员也相继被捕,受尽凌辱后被杀害,魏忠贤的铁腕手段使得朝中正直之声几乎消失殆尽。

随着叶向高的辞世,朝中失去了一位能够与魏忠贤抗衡的重量级人物。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就在明熹宗驾崩的同一个月,叶向高于二十九日去世,享年六十九岁。他的离世,不仅标志着晚明政坛上一位重要政治家的陨落,也象征着魏忠贤势力的进一步膨胀。

然而,叶向高虽逝,其影响力并未随之消散。崇祯初年,新帝即位后,对叶向高给予了高度的追认,追赠他为太师,追谥“文忠”,这不仅是对叶向高一生政绩与人格的肯定,也是新政权对魏忠贤时期黑暗政治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