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米国有没有从满清贩卖人口到米国?
这个答案都不用说,结果是很显然的,要不米国怎么会有旧金山这座城市呢?
米国修建铁路有多少华工死在上面,这可都是铁一般的事实。
当年,伟人推翻满清后,因此与米国交涉数次,想要改变米国国内华人的待遇,双方没少为此兵戎相见,这可都是有历史记载的。
想赖都赖不掉。
难道就因为为了所谓米国的形象,而让华语电影故意粉饰米国的国际形象?
为了衬托米国所谓的自由民煮,而刻意去除清末时米国在华夏造的孽?
怎么可能?
杨铭当然不会选择这样做。
其实,当初他把写好的剧本给吕万松时,刘信盛就提出过异议。
如果电影不会在米国发行上映,那倒也罢了,但《刘长青》肯定会在米国电影市场上映,肯定要照顾一下米国影迷的情绪。
刘信盛说的话,确实有道理。
但杨铭当时还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刘长青》主要的电影市场是在东亚,而不是米国。
米国的票房最多也就是锦上添花而已。
另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杨铭绝对不想像前世电影人一样,为了迎合国外的电影市场,而故意美化电影中白人的形象和西方国家的品德!
前世老谋子那部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金陵十三钗,就是以米国教父为主角视线,然后为中国伸张正义。
杨铭当时看的不要太恶心!
不错,米国是有好人,但绝对不会像电影中一样,为了华夏人的死亡,而肝肠痛断,甚至还在国际上对日本发出猛烈的抨击。
开什么玩笑!
估计就算华夏死再多人,所谓的西方,也最多表示谴责和悲伤。
仅此而已。
前世凡是在米国发行上映的华语电影,对西方观众的迎合,在电影里无限美化白人和西方国家的情节,这是普遍存在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就《叶问3》。
剧情中,拳王泰森为了房地产的利益,让人烧学校,烧房子,打教师,绑架小孩,可以说是坏事做尽。
最后叶问和人家握手言和!
为的是什么?就是因为这部电影会在米国发行上映,要照顾一下米国观众的情绪。
你信吗?
反正杨铭是不信,他也不想这样做,而且今世他有这样足够的底气去做。
说实话,他并不算是一个愤青。
最多只能算是认真。
《刘长青》的背景就是清末,在那个时候,满清就是软弱无能的代名词,而那时候生活在满清统治下的民众,就是这样的待遇。
甚至还要比电影中的更加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