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贞观俗人 > 第169章 白渠原野燃希望(第1页)

第169章 白渠原野燃希望(第1页)

秦琅本来说只送到城门口的,可送着送着又送出了二十里,最后干脆跟着张振一同前往他的家里。

张振家住渭北三原县,他家就在白渠旁边。

白渠是关中平原上极重要的一条灌溉水渠,建于汉武帝时代,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灌溉的重要工程。

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水,中袤二百里,灌溉田地四千五百余顷。

这是关中的一个重要粮仓。

张振一家数口人,在这里均有六十亩地,远远不足均田之数,可渭北白渠一带向来是土地兼并严重,地少人多之乡,能均到六十亩这还是他家三丁均到的地,一人只均到了二十亩,其中还有二十亩是桑田,实际粮田才四十亩。

就算是以白渠一带肥沃的地利,可这时代的耕种方式和技术,也不足以养家,所以张振家以前在种自己的田地之余,也要为白渠边那些贵族官员豪强们做佃户,佃种他们的田地,或者是承租官府的公廨田和官员们的职田。

提起种地,张振满脸充满希望。

对于他们来说,田地就是他们最宝贵的依仗,对田地努力的付出,都会最终得到回报。

依托着这些田地,他们世代生长于此,代代相传,亲戚朋友遍及乡里,他们的足迹一般很少离开家乡,过的是熟人的生活。

“这次幸好突厥离开的早,否则这冬麦也种不成了,一旦错过秋播,明年夏天可就没得收成了,虽然到开春后也能补种些粟谷,但要影响很多收成。”

一季粟一季麦,这样能够保证一年收两季,哪怕是粗耕,广种薄收,但比起一年只种一季依然能提高许多收成。

平均下来,一亩能够收成两石左右,大家都是非常满足的。

“我们白渠边上的地肥沃,有水可溉,比起其它地方亩产要高不少。”

不过对于拥有自已田地少的百姓来说,佃地要交的租也要高的多,辛苦一年下来,就算风调雨顺,其实到手也没剩下多少粮食。

不过张振他们并不奢望太多,现在比起前些年,日子要安稳的多了。

“听说河北河南那边,现在还有好多地方百里无鸡闻,路边白骨无人收呢。”张振说到这,语气里有股子优越感,是啊,隋末以来,山东那边的百姓要惨的多,十室九空。

秦琅在白渠边有很多田地。

他现在也勉强能算是一个大地主了,前后获得赏赐的田地,还有代持长乐郡主的地加起来有两万八千亩,其中关中地区有八千亩。

终南山下那边有三千来亩,另外在京西有两千亩,然后在渭北白渠这一带也有三千亩。

秦琅跟张振往渭北去,也是想顺便去瞧瞧自家的田地,想去看看自家的佃户们。

虽然秦琅不靠这点田地收入,但他也知道这个时代,田地是优质资产。他希望自己的佃户们也能够迅速安稳下来,能够重新恢复生产。

秦琅在关中的这八千亩地,只有极少量是自己的农庄耕种,农庄采用的是农场庄园式的生产,也就是由自己派出管事把头管理,然后负责耕种管理的是奴隶为主,再农忙时会招点短工、麦客什么的,平时也会雇佣点长工。

庄园一般还会搞点养殖,比如养猪喂牛养鸡养鸭,售卖蛋禽等。

不过现在是战乱刚平的开国之初,朝廷的均田政策,对于贵族豪强们的庄园经济影响很大,最大的影响便是许多贫民有了自己的田地,哪怕不多,可也多少均到些田,这使的他们不必完全依附于地主们。

战乱之后,缺少足够的奴隶、长工,使的地主们的庄园数量大大减少,更多的田地,只能被迫佃租给那些小自耕农们去承租佃种,然后只收取些租子。

这种佃租,比起庄园,收益自然是要差上许多,可也是无奈之举。

白渠边的土地是肥沃的,这里是关中平原上产量最高的粮区。

水,便是保证产量的关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